《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09022008 课程类别: 理论为主课程
适用专业: 大一各专业学生 授课单位: 社科部
学时:48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3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2018.05
为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培养与 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结合我院实际,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 从专业建设入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制定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必修课。
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该课程共包括绪论及六个专题: 绪论
1. 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当代大学生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2. 相关知识
(1)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 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①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②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3.实践教学内容
(1) 现场调查:
可以采用现场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的感受、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等。教师可以现场解答学生问题,也可以搜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分析、解疑释惑。
(2) 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主要谈他们进入大学后的感受、体会,特别是刚入校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进行点评。
(一)人生的青春之问1.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 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要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下,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 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2.相关知识
(1) 人生观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2)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3) 正确的人生观
(4)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实践教学内容
(1) 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片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电视片、电影,并写出观后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2) 举行演讲赛或辩论赛
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为单位,举行“人生赞歌”演讲比赛,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以“贡献、奋斗、创造”与“索取、放弃、享受”为主题, 举行辩论赛,引导学生树立贡献、奋斗、创造的人生价值观。
(二)坚定理想信念1.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相关知识
(1)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3)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3.实践教学内容
观看社会主义成就展(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弘扬中国精神1.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学生应积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积极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积极增强改革创新责任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投身改革创新实践,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2. 相关知识
(1)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3) 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4)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5) 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3. 实践教学内容
(1) 参观考察:
组织大学生赴烈士陵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 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教育电影。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大学生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 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2.相关知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坚定价值观自信
(3)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3.实践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谈谈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3) 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把握中国革命道德, 正确认识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 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把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遵守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自觉践行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个人品德要求,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2.相关知识
(1) 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及本质
(2)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3) 中国革命道德
(4)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5) 社会公德
(6) 职业道德
(7) 家庭美德
(8) 个人品德
(9)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3.实践教学内容:
(1) 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进行“建立节约型校园”的社会调查,让学生亲眼看到校园内惊人的浪费现象,同时也促使了一些有责任心的学生,开始注意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厉行节约。
(2) 课堂讨论
1) 针对社会上或校园内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公众大议堂”。
2) 你对当前我国社会职业道德的状况有何看法?
3) 你准备从事的职业有哪些道德方面的要求?
4) 正确理解个人道德修养与成才的关系
5)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你打算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熟悉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方式,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为维护社会正义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相关知识
(1)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 我国宪法法律制度
(4)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5)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8)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9) 法治思维及培养途径
(10)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11)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3.实践教学内容:
(1) 辩论、讨论
就当前的某一热门法律问题或者发生在身边的某一热点问题,开展法律专题辩论和讨论
(2) 社会调查
参观当地监狱、看守所等监管场所,进行有关法制建设问题的社会调查。
(3) 组织参观
学校可以协议的形式在人民法院、监狱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固定的、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接受教育。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 选择典型的案件进行旁听。参观后要学生写出参观报告或参观体会。
(4) 练习写作法律文书
可以练习以下内容:授权委托书、民事合同书、婚前财产确认书、还款协议书、民事起诉书等等。
附:学时分配表
章节序号 |
章节名称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绪 论 |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2 |
|
1 |
人生的青春之问 |
6 |
|
2 |
坚定理想信念 |
6 |
2 |
3 |
弘扬中国精神 |
4 |
2 |
4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 |
|
5 |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10 |
2 |
6 |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8 |
2 |
合计 |
48 学时 |
40 |
8 |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在教学中时刻贴近职业特点为原则,贯穿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从“强化实践意识、树立职业道德的理念、推动自主实践的风气”三个主要方面去建立实践课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知荣明耻,从而对学生进行人生引导,实现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行合一。
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1.课堂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讲演会、辩论会、小品、探讨一个话题等。
2.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如艺术节、大专辩论赛、学雷锋创新风等活动。
3.法院旁听公开审判。
4.到张家口大境门、烈士陵园等地进行实地参观。
5.到社会开展奉献爱心公益活动,如美化社区环境、绿化家园、到书店义务劳动、到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
6.学生组成小组到企业学习参观。
上述实践活动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除参观张家口大境门、烈士陵园和到法院参加听审等活动需课程组教师统一组织外,其他实践活动均由学生自己组织和联系。教师在活动中主要起指导作用,教研室制定出实践活动的详细计划,并由任课教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撰写道德与法律实践总结。
实践性教学 8 学时,以 3 次实践活动为主,分别对应于各个部分的理论教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
1.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2. 要在继续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3.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1. 考试原则。本课程考核实行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2. 考试成绩。课程考核实行学期考核制。本课程的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 5 :5,并实行“互否制”(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有一项成绩不及格则总评成绩为不及格)。其中, 平时成绩不及格者,在参加本课程的补考时,补平时考核的内容;期末考试不及格者,补期末考核的内容。补考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1) 平时考核(满分 50 分):
1) 课堂考勤,满分 20 分:缺席一次,扣 2 分;缺席达到一定节数者,取消参加期末考试资格。
2) 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按情况得分,满分 30 分: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或在网上观看相关录像,并能撰写观后感者,满分 20 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或踊跃讨论问题,且有一定见解者,或积极参加知识竞赛活动,并表现突出者,满分 10 分。
在上述考核办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最终得分计入课程考核成绩。
(2) 期末考核(满分为 50 分):
在期末考试中,考核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通过题目的引导,鼓励学生发表有价值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奖励, 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考题内容,主要以教材所讲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大学生自身实际回答问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标...
- 下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