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次谈到思政课这个重大问题,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思政课是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重要渠道,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一门通识课、一门理论课,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门直抵人心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善用“大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直抵人心让学生真正进耳、入脑、印心。
要有理论的深度
理论只有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展现出理论的强大吸引力。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知识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的课程。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其教育目标是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其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要做到有高度、有广度、有热度,要用学术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做到既旗帜鲜明又理直气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高度,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置身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庞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或思潮,有时难免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产生迷惑。补足成长的“营养剂”,思政课教师自身需要增强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应学生关切。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评判,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真谛、启发理性思考,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要有实践的力度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曾在闽江职业大学强调:“闽大学生应当学好科学知识、学好理论,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脱离开社会“大课堂”的磨炼,思政课也上不好;缺少了思政课“小课堂”的科学指导,学生在社会上就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思政课教学既要在历史与理论的相互贯通中启发学生,也要在实践与问题的彼此观照中激励学生。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导师,也要成为青年学生的实践导师。在师生互动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强本领,进而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充分领略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要有情感的温度
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绝不是停留在知识表面,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中强调,“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教学语言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无论是采取案例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心信仰,对思政课真心热爱,对学生真心爱护,用真情感动学生。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社情、党情、民情,化长篇大论为小口切入,创新话语体系,更多地运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通俗化大众化语言,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成都大学 杨龙 杨帆)
- 上一篇:百年党史告诉我们6个...
- 下一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