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合力之维
日期:2021-04-02 09:09:01  发布人:社科部  浏览量:3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P20 在复杂利益与价值的冲刷之下,社会价值整合的难度加大,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凝聚与价值共识的达成也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结合社会思潮及其传播特点,和新时代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的全局性与重要性,必须有针对性、有导向性地对社会思潮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引领。具体而言,须在遵循社会思潮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由主体、内容、时间、渠道、方法、制度共同驱动形成整体合力,以实现党对社会思潮的全面高效引领。

一、主体合力:形成全面、协同的宣传思想战线来引领社会思潮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我们理解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生成的重要抓手。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2]P592-593。基于恩格斯论述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整体合力生成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部分在于主体合力这一子合力。没有主体的在场,没有主体联动所生成的合力,便不可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因为社会思潮的蔓延与传播已经超出了单一主体或少数主体可控的范围,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与各个方面。由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是仅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就能实现的,必须建立起全面、广泛、协同的宣传思想战线,生成主体合力,以增强整合社会利益、凝聚价值共识的能力,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一方面,党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宣传思想战线的成员应当是全面、广泛的。社会思潮背后承载的是一定阶层或社会群体的现实利益诉求,往往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形式,以学术、舆论、文艺、政治等形态呈现出来。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裹挟着社会群体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要想有效实现对差异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就必须要建立起全范围的主体覆盖。基于社会思潮特性与传播特征的分析,和新时代社会思潮存在样态与传播特征的全面考量,应当建立起全面、广泛的宣传思想战线,形成主体全面覆盖的格局,以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其一,党是领导主体。社会思潮虽以思想潮流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其背后潜隐的是一定社会阶层和群体对社会现实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状况的相应利益诉求,因而社会思潮的引领并非单纯的思想引领工作,而需要党的全面统筹领导。其二,理论工作者是研究主体。社会思潮是以思想理论的形式来回应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社会思潮的引领需要真切回答物质利益和思想问题如何科学有效调解,如何恰切地以思想引领思想等问题,这需要理论工作者参与以实现理论自觉。其三,文艺创作者是渗透主体。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思想理论“化大众”的过程往往是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普通民众的过程,引领社会思潮需要文艺创作者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通俗化渗透。其四,公众人物是导向主体。“一定的思想理论观点往往借助从众心理、权威认同心理得以在公众中迅速传播扩散。”[3] 社会思潮的引领亦同此理。公众人物对民众心理和思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直接引导作用。其五,学校是教育主体。学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点场所,也是未来社会人才价值观念塑行的场所,因而往往是社会思潮聚焦渗透思想主张的目标。引领社会思潮,必然要求学校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免疫力。其六,新闻媒体是传播主体。新闻媒体是思想观念扩散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不可或缺的传播主体。其七,互联网企业是技术主体。在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然组成部分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网络生活中不断受到冲击或强化,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更新更是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潜移默化地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宣传思想战线的成员必须是协同的。主体全面覆盖仅是主体合力生成的起点,主体合力生成的关键在于各主体内部的合作协同。主体的职能与专长经常是受限的,在面对超出自身专长之外的工作便不可能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新时代为了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各主体间应当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为此,领导主体必须“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4],增强宏观调配利益、保障全面协同配合、疏导人民思想困惑、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研究主体须积极建言献策,多出理论成果,努力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探究社会思潮的特性与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提升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再次,渗透主体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通俗地展现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在春风化雨中深入人心;同时,导向主体要充分发挥公众人物的权威和价值引领力,积极参与信息的解释与传播,“及时引导舆论走向,精准发力于不同的社会思潮发酵和扩散过程,使主流价值观获得更大的影响面和更深的切入点”[5];此外,教育主体要以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严格审查学校教育内容、严格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保障向学生传播的价值观念的政治正确性。最后,传播载体和技术主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开拓思想理论传播渠道、创新思想理论传播形式、加快思想理论传播速率的同时,要严把意识形态关口,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有节有度地呈现社会思潮观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弘扬社会正能量。由此,在共同体内部各主体的互动协作下,党引领社会思潮方能生成源头上的主体活力、过程中的主体动力、结果上的主体影响力。

二、内容合力:建构立体、多样的内容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

引领社会思潮必然要求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内容载体。历史地看,零散式的、碎片化的内容不可能形成内容上的合力,也就无法基于内容维度来影响受众。因而,新时代,只有建构起契合社会思潮引领规律、符合社会思潮引领要求的内容体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形成内容合力。内容体系的建构是新时代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中心环节。一般而言,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由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体系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构成的,我国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由于“社会思潮的构成要素是感性的社会心理和理性的意识形态,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结成的有机整体”[6],当前许多社会思潮都是借由人们的非理性与情感来传播,力求在“人的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内战”[7]P179 中使“情感”与“非理性”战胜“理性”,进而达到影响受众的目的。我们必须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兼顾理性引领与感性引领。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将“理论理性”与“价值理性”融汇于内容体系之中,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嵌到内容体系之中,主动以“理性”来克服和战胜社会思潮“非理性”。另一方面,要找到社会思潮引领内容体系与人们心理的契合点,致力于内容体系的立体化呈现与多样化表达,构建契合人们心理、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感性形式,进而使新时代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理性内容更易于大众接受、吸收、内化,助力于内容合力的生成。内容合力的生成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体系当中,在致力于解答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能为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如何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关系的过程中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在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领。就内在向度而言,“群体的社会心理只能模糊地感觉社会的变动,思想体系则能够系统地反映时代特性和社会走向。”[6]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知识,又是具有价值性的意识形态,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实践方向。应在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并及时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全面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以实现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就外在向度而言,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既有围绕在马克思主义周围的良性社会思潮,也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错误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处于“一”与“多”的对应关系。因而,我们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主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甄别新时代时空背景下不同社会思潮的性质、目的、内容,“以理性的态度吸收社会思潮中积极正确的内容,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社会思潮中有益合理的因素,批判社会思潮中错误有害的因素”[8],在科学地回应、吸附或驳斥不同社会思潮中实现有效引领。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们还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体系中,在致力于解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能作为价值共识为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就内在向度而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系统阐释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并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体系的历史合法性、现实必要性与理论彻底性,引导人们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外在向度而言,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新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当前一些个人价值认知碎片化、个体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导致整合与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难度加大。我们一方面须“以客观态度正视当前社会存在的利益分化和思想分歧,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9];另一方面应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唤起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尽最大可能地整合社会思潮,达成价值共识。此外,增强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合力,必须建构立体、多样的内容体系。通过对既往实践的充分审视不难看出,简单呈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化呈现与多样化表达,把其中的内涵用既深刻又通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方式呈现出来。具体而言,须基于受众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持续推进转换话语方式、改进议题设置、完善内容表达、调整内容风格,增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使内容合力真正得以生成。

三、时间合力:健全连贯、动态的时间布局来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传播是社会思潮的存在方式。从社会思潮的传播规律来看,特定社会思潮的传播有其演化的“生命周期”,即特定社会思潮是逢时产生的,并在特定时间内迅速传播,而在热度消退之后其生命力也便随之减弱,乃至于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空间中销声匿迹。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重大的时间节点(如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迅速传播,在各类微信推送、微博信息中充斥着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的言论,一时间这类信息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这便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运用重要时间节点来散播错误观点与言论的惯常做法。鉴于此,我们应当注重在时间维度上下功夫,将原本孤立的时间点串联起来,打通不同时间之间的隔阂,并及时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发力。生成引领社会思潮的时间合力要以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时间节点,使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更具时间上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社会思潮多在三种社会时间背景下发生:“一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动时期;二是社会出现重大危机,社会生活陷于极度动荡和激烈矛盾冲突之中,以至几近社会正常运转中断时期;三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及其前后的一段时期。”[10] 作为执政党,须准确把握社会思潮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消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过程,以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不同的时间节点,及时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向,并善于捕捉社会思潮形成和扩散的关键时间节点,预先制定引领措施,待时机成熟及时介入,对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引领,使我们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更具前瞻性与针对性。此外,还应该以连贯的态度来联结不同时间节点,使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更具有整体上的效力。以联系的观点看待不同时间节点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要将不同时间节点有机联结起来,使之发挥协同效应,进而生成时间上的合力。一般而言,社会思潮的发展表现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生、迅速传播直至消退的过程,人民群众往往会呈现出接收——热议——冷静——反思的思想动态历程。由此,社会思潮引领其实是要分节点和阶段,有区别又连贯地对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整合、条理化的归类整理、系统化的时间设计,将不同时间节点进行分类处理与有效整合,使同类的时间节点可以发挥对社会思潮引领的协调效应,使不同的时间节点在不同维度上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具体而言,应当在社会思潮传播的全过程中,密切跟踪社会舆情的变动,在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思潮萌发时期,要抓住时机,“对人们关心、关注的实时热点问题作出及时回应,适时引导舆论导向,切断不良社会思潮发酵和传播的链条,于根基处阻断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进路”[5]。在社会思潮已大面积扩散、接近高潮时,我们一方面须及时运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观点引导公众转换认识社会思潮理论观点和价值立场的视角,揭露、批驳社会思潮呈现的“单向度”世界图景以还原事实真相,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公众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应及时“着眼实际,正视并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11],化解社会思想矛盾和利益矛盾。在社会思潮消退期间,要顺势加强对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群众抵御负面社会思潮的能力。最后,要以动态的视野来打通不同时间节点,使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更具有纵向时间尺度上的连续性。由于不同历史年份上发生的事件不同,不同年份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背景呈现出差异化的特性,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常规性或短时期内的重要时间节点,还应当对比分析一定时间尺度内不同类型社会思潮的影响力程度,持续关注一定时间尺度内同一社会思潮在不同年份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力大小,在纵向时间节点上探寻社会思潮发生和传播的内在关联,把脉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从而使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保持持续性,而不至于出现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的局面。

四、渠道合力:搭建线上、线下的联结渠道来引领社会思潮

“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2]P97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交往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而自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则使得信息传播以几何级数迅速蔓延,大数据的普遍应用带来的个性化推送则使得‘信息茧房’问题日益突出”[9]。在此背景下,社会思潮的传播渠道日益由原来的线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转向线上新媒体为主,并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趋向。随着传播渠道的融合化与便捷化,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内嵌到各种学术研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乃至于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各种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渠道,同样也是我们引领社会思潮的最有效渠道。这些渠道一方面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引领社会思潮创造了条件。我们应深入剖析社会思潮渗透人心的有效渠道,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当下所有能够运用的渠道,生成渠道合力,实现对各类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一方面,从线上的互联网渠道来看,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来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在新时代,移动互联网已融入到绝大多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拓宽了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而且丰富了人民群众表达意见的途径和方式,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一些社会思潮正是借助网络渠道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以短视频、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声形并茂的样式呈现在网络空间中,进而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4] 有鉴于此,党应当以主动、自觉的姿态,直面这些新兴的传播渠道,以“回应”“亮剑”等方式对这些社会思潮进行有效的引领。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理解和体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受众的认知能力、心理倾向、兴趣爱好、话语表达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手段,采用时下互联网以及手机APP中的新兴元素为受众提供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菜单”,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具体而言,可通过创建报纸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网络直播平台(如抖音)、网络电视、网络学习APP(如学习强国)等渠道,持续跟进国家大事和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综合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及时宣传党和国家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出台的新方针和新政策,遴选并刊登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及其论战社会思潮的文章,宣扬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正义与爱岗敬业事迹,从关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入,正面回应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片面化质疑,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从线下渠道来看,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现实资源来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线下渠道是应对与引领社会思潮的传统渠道。当前,网络虽已成为现代人极为普遍且重要的活动领域,但处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现实的社会交往任何时候都是人的必然和首要存在方式,而且现实交往生活对人的触动是最深刻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引领社会思潮仍离不开传统的线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渠道。但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突破时空限制的爆炸式扩散,人民群众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活跃,过去简单呈现意识形态理论的方式已不合时宜,需要我们动态更新线下渠道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式。具体而言,要针对不同群体,采用内在向度与外在向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在外在向度方面,执政党要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体系的“显示度”,如通过宣传读本、宣传标语、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海报、宣传展板等方式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体系的“可见度”。在内在向度方面,要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主体共同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各自职能范围内拓展线下引领渠道,使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走进人民心中。如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渠道彰显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决心;通过理论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渠道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探讨与传播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通过发表或演绎文艺作品渠道“激浊扬正”等。

五、方法合力:创新复合、科学的方法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和手段,有效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系来实现合力。21世纪,随着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需要的变迁,部分引领社会思潮的传统方法疏离了客观要求,面临着“失效”的困境。而方法合力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旧有的方法体系驱动,更须立足传统、不断创新。唯有及时跟进新时代的各种基本要求,基于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社会思潮的特性与传播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群体特征等,探索与建构复合、科学的方法体系,才能切实做到对社会思潮的正向引领。一方面,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体系必须是复合的,应融会贯通多种多样的方法,并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激活方法体系的活力。社会思潮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特性,但其承载着一定社会群体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诉求,并以学术形态、政治形态、舆论形态、文化形态等多样化的形态呈现出来,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这就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引领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方法实现。从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来看,社会思潮的引领本质上是一项意识形态引领工程,一方面,这一宏大工程从根本上牵涉到党执政的方方面面,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破解;另一方面,这一特殊过程的具体开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宣传,它有着更为深入的传播要求与现实指向,不仅须将正向的意识形态传递给大众,还要对一些错误思潮或负向思潮进行回应与批驳,从而起到双重引领的作用。有鉴于此,在方法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须建立起传统方法与时代方法、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网络方法与生活方法、真理方法与价值方法、说服方法与讨论方法、示范方法与养成方法相结合的复合方法体系,从多维度、多层面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另一方面,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体系必须是科学的,我们应探索契合规律的社会思潮引领方法体系,精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动态检验方法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升级与完善方法体系,进而推动方法体系合力的形成。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保障方法的科学性。其一,社会思潮有一套强大而隐蔽的渗透逻辑,即“表象化逻辑、单向度逻辑、过滤性逻辑、唯美化逻辑”[13],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通过用现象代替本质、以偏概全、随意裁剪事实和美化自身误导大众。有效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基于其特有的渗透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有针对性地揭露其偏激性和迷惑性,以说理教育和理论论争的方法引导人民群众培养辩证思维方式,以认清不良社会思潮的本质。其二,意识形态工作是以思想引领思想的工作,需要遵循思想工作的特殊规律,运用柔性的疏通引导方法来解决。主流意识形态虽然能够在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实现价值整合,但“它并非天然的具有‘自发性’,其逻辑自洽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是建立在社会主体‘人’的认同之上的”[14],因而运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要以理论阐释和逻辑论证的形式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目标。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直接在思想领域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而人的思想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在开放状态下实现动态平衡的耗散结构[15],这意味着以压制或回避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彻底实现对人的思想的引领。我们应该在坚定正确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运用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思潮进行理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深化人们对事实和问题本身的认识,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促进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真正实现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目的。最后,社会思潮的传播是化小众和化大众的统一,相应地,社会思潮的引领也需要坚持化小众与化大众的辩证统一。而卷入社会思潮的群体内部间的认知水平和话语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科学引领。如针对知识群体可采用学术对话的方式方法进行思想引导,针对基层民众宜用丰富多样的“接地气”形式和通俗的话语表达进行思想引导等。总而言之,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必须遵循规律,在正确的思维方法论指导下,针对受众特征,因地制宜地运用说理教育、学术研讨、媒体舆论、宣传普及等方法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廓清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六、制度合力:建立稳定、有力的制度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

制度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制度化建设是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基础和保障。实现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稳定化、常态化与长效化,需要依靠一整套制度对社会思潮引领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协调与监督。党要在深入了解社会思潮形成与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与建构稳定、有力的社会思潮引领制度体系,进而生成制度合力,同时保证制度体系切实稳定、高效的运行,从制度层面将新时代的社会思潮引领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常态、发挥长效,并注重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以丰富和完善引领制度体系。一是组织领导制度。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异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党中央的宏观驾驭和全面布局,有效引领便无从谈起。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增强宏观引领能力。具体而言,应“建立必要的专职工作队伍,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责权明确、上下联动、协调统一、运转灵活的领导体制”[16],整体部署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为社会思潮的引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二是理论教育制度。社会思潮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内核,通常以学术观点或时政事件的形态呈现,并通过变换多样化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因而有必要完善思想理论教育制度,在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武装人们头脑的同时引导人们端正思想认识。具体而言,应健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与教育制度,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和价值观念体系得到与时俱进的理论阐释和宣传,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化与大众化;应规范学术争鸣制度,在学术争鸣中廓清理论认识,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三是新闻报道制度。社会思潮通常密切跟踪社会大众关注的社会矛盾和重大社会事件,根据某种价值取向选择性地截取碎片化信息,进行片面的理论加工,并充分利用大众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在大众未全面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趁机扩大其影响面,企图引导民意致使民众步入“塔西佗陷阱”,进而实现其政治意图。因此有必要建全新闻报道制度,及时、真实地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直面问题,澄清和还原事实真相,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舆论认同。四是监督管理制度。社会思潮惯于借助线上线下一切渠道,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信息、影视作品、书籍报刊等载体中,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冲击和重塑大众的价值观念。因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传播源的审查和把关非常必要。须制定并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地创新大数据时代传播媒介的信息监管措施,遏制负面社会思潮的扩散。五是交流引导制度。社会思潮是承载着一定群体利益诉求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其性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引领需要通过交流引导来实现,因而有必要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引导制度。如在学术领域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在互联网领域健全意见互动制度等等,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引领思想。六是舆情预警制度。社会思潮具有“浪潮性”特征,其发展过程中形势复杂多变,有可能以某个偶然事件为导火索突然左右舆论走向,颠覆人们的原有价值图式,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猛烈冲击。因而有必要建立舆情预警制度,在舆情出现端倪时,及时收集和分析舆情信息,判断潜在的社会思潮及其发展走向,及时以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做好预警工作,尽最大可能防止社会思潮的大势蔓延。七是应急处置制度。社会思潮一旦因某个突发事件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广大民众极易被带有明显政治企图的少数人“带节奏”,原本动荡不安的心理防线被击溃,致使社会陷入危机状态。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制度,在社会思潮迅速蔓延时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在采取必要的信息管制措施的同时,及时澄清事实、化解矛盾,以修复情绪、纠正认识。八是评价反馈制度。社会思潮的引领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思潮引领实践基础上的评价反馈制度,将一些成熟、定型的做法予以保留、加强,将一些不成熟、有缺憾的做法加以调改,将一些错误或负向的做法予以剔除,实现制度内部诸要素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邱柏生,韩威.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4]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5]徐曼,刘博.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有效引领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2).

[6]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7]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宋进,姜玉齐.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多维方式[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9]赵子林.习近平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

[10]张澍军.试论社会思潮的意识本性及其一般社会倾向[J].社会科学战线,1993(2).

[11]郭彦林.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新表现及应对[J].科学社会主义,2018(5).

[12]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王平.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渗透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研究,2019(6).

[14]陈开林.内涵、影响及引领——对当代社会思潮研究趋向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15]汪树民."耗散结构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6]单刚.科学引领我国当代社会思潮论析[J].中州学刊,2011(2).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作者肖述剑(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核发: 点击数:38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